新闻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 北京发布14年养老专项规划
  • 发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10/9 0:00:00

  • 9月29日,长达14年最新养老专项规划正式对外发布。《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明确到2025年,全市千人养老床位数达到7张,到2035年,全市千人养老床位数达到9.5张失能、失智老年人90%以上可获得优质高效的长期照护服务




    去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达429.9万人

    《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2020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总量达429.9万人,户籍老年人口总量达378.6万人。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我们预测2035年北京老龄化率为25%,按照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的‘天花板’来推算,届时全市常住老年人口将达575万左右,其中,高龄老年人将达到140万,失能、失智老年人将达27.5万左右。”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

    届时将可能出现,核心区与中心城区老年人口众多,就近养老服务需求巨大,但不同区域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成本差距较大,造成了中心城区养老床位价格高仍供不应求,城市外围地区却存在大量机构床位闲置现象。

    为此,《规划》明确各区、各街道乡镇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数量规模,推进地区平衡和结构合理,明确养老服务产业的可期目标和发展路径,推动养老服务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覆盖符合要求的老人、残疾人和困境儿童

    《规划》人群覆盖全市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常住老年人、60周岁以下残疾人和18周岁以下困境儿童以及其他有照护需求的特殊群体。为常住老年人口中有长期持续照护需求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规划养老床位。

    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保障能力,针对北京市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常住老年人,划分以下三类人群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一是具有北京市户籍的城市特困人员(原城市“三无”人员)和农村特困人员(原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城乡特困老年人托底保障群体;二是低保或低收入家庭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等困境保障群体;三是失能、失智、重度残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重点保障群体。



    焦点1:2035年全市养老床位数量将翻倍

    2021.10.9


    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截至2020年底,北京全市建成并运营养老机构563家,养老机构床位10.9万张,按照《规划》,到2035年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21.6万张,接近实现数量上的翻倍。

    千人养老床位数指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的养老床位数,是反映养老服务发展水平的约束性指标,《规划》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

    到2025年,全市千人养老床位数达到7张,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城乡一体的精准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均衡布局,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全覆盖,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和市区养老服务联动支援机制不断推进,京津冀区域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深化拓展

    到2035年,全市千人养老床位数达到9.5张,全面建立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和市区养老服务联动支援机制,失能、失智老年人90%以上可获得优质高效的长期照护服务,老年人可享受便捷可及、品质较高的养老服务。

    焦点2:社区助餐、助洁、助浴、助行等服务将全面覆盖

    2021.10.9


    李红兵介绍,北京市将根据老年人口分布情况,将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与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协同建设,建设“15分钟服务圈”。将养老机构的服务逐步延伸至居家社区社区助餐、助洁、助浴、助行等服务将全面覆盖。

    社区卫生服务方面,《规划》提出要合理配置社区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社区卫生服务应面向社会所有老年群体,让老年人充分受益。城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应分布均衡、交通便利,确保步行15分钟内可到达。

    为使老年人就近获得服务,北京市将完善就近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坚持扩大增量,推广养老家庭照护床位;鼓励各区在新建住宅、居住(小)区按一定比例配建试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并委托专业团队运营。《规划》还要求,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按照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已建居住小区根据人口老龄化加深程度提高规划标准

    预计到2025年,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农村为“幸福晚年驿站”)将达到1200个,与其他社区便民服务共同构成“15分钟服务圈”,在城镇社区满足服务半径1000米的布局要求。

    焦点3:养老服务空间供给“只增不减”

    2021.10.9


    李红兵介绍,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就近提供集中照护服务的,供地采用行政划拨方式;为非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实行低成本供应土地。

    坚持养老服务设施“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现状养老服务设施与《规划》存在重大冲突的,应至少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区域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中优先落实养老服务设施新点位后再调整,一般应先落点、再建设、最后拆除。

    针对核心区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较高,用地面积紧张,配套公建尚不健全等问题,北京市将在核心区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鼓励将疏解腾退后的闲置设施和建筑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探索“共生居住”养老模式,对于腾退的平房院落,通过适老化改造将房间更新为老年人的家庭单元,增加养老服务供给。

    焦点4:京津冀间养老服务将可转换

    2021.10.9


    根据《规划》,将加强京津冀协作,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资源互通,推动北京养老项目向天津武清、廊坊、保定,特别是北三县延伸布局。

    《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明确通过搭建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体,引导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科学布局,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

    人才培养方面,根据《规划》,北京市将推进京津冀养老深度合作,在养老人才管理、康复设施建设、养护查房、心理慰藉、人员进修等环节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建立老年人在京津冀之间养老服务转换制度,指派专人负责协调双向转养工作。加强专业养老人才的交流、培训,提升京津冀养老服务能力水平及管理水平。《规划》还提出,市属高校应在河北省、对口援助省市等特定地区定向招生,培养养老服务人才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此外,北京市还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资源互通。通过推进京津冀养老机构资质互认、标准互通、监管协同的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和养老服务需求双向交流的基础信息平台和监管机制。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北京户籍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补贴跟着老人走。

    来源:新京报


微信二维码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