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诈骗呈职业团伙化趋势,建议加强刑行衔.......
- 发布者: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8/24 0:00:00
近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各类新型违法犯罪不断出现,特别是以老年人为侵害对象的养老诈骗违法犯罪逐年增多,严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
8月23日,北京市二中院通报了近年来涉养老诈骗案件审理情况。2019年至今,该院共审理涉养老诈骗案件21件,涉及被害人人数众多,罪名集中在诈骗罪和集资诈骗罪。
养老诈骗名目繁多,涉案人数众多金额巨大
当前涉养老诈骗案名目繁多,类型多样。北京二中院介绍,“养老服务”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以投资养老基地、认筹养老服务、购买养生套餐等为名,诱骗老年人投资“养老项目”。部分案件中犯罪分子还虚构“以房养老”项目,诱骗老年人办理房屋抵押,然后恶意利用公证、诉讼等手段非法占有老年人房产,致很多老年人面临养老积蓄被骗,身负巨债、无家可归的境遇。
“保健产品”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开办养生讲座、举办免费体检、赠送礼物拉拢、承诺返费或报销等方式骗取老年人信任,以“特效药”“专供药”为噱头,虚构或夸大产品功能,诱导老年人花高价购买与其宣传不符的“保健产品”,给老年人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身损害。
“收藏品”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以帮助老年人高价拍卖手中收藏品为诱饵,诱骗老年人委托其代为拍卖,骗取“拍卖费”“手续费”等费用;或将伪劣工艺品包装成高档收藏品,虚假承诺其可以高价回购的事实,诱骗老年人购买收藏品。此类诈骗手段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营销话术,形成连环套路,部分老年人甚至被连续、多次诈骗。
“投资理财”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虚构“国家扶持”“政策补贴”等名义骗取老年人信任,以高额回报为幌子、以虚假项目为包装,通过广告宣传、免费活动、情感关怀等营销手段诱导老年人投资理财项目,诈骗老年人的养老钱。
“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分饰上下游不同角色,形成固定的诈骗话术和诈骗剧本,利用国家机关的公信力,假借国家工作人员查办案件等名义对老年人实施诈骗行为。
养老诈骗作案方式呈现职业化、团伙化趋势
针对涉养老诈骗犯罪案件特点,澎湃新闻记者从北京二中院了解,当前养老诈骗案突出呈现了陌生人作案的趋势。多数案件中,被告人或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电信诈骗,或以老年人群体为作案目标,通过投放广告、举办线下活动等方式接近老年人,并以免费赠送礼品、假意嘘寒问暖等方式骗取老年人信任,进一步实施诈骗行为。
诈骗手段花样翻新快,新手法层出不穷,更加具有迷惑性。犯罪分子抓住老年人关注健康、养老、寻求社会认同等心理需求,利用老年人渴望被关心、同情心较强的心理,以打“感情牌”的手段接近老年人,对老年人实施诈骗行为。
同时,养老诈骗案件的作案方式呈现职业化、团伙化趋势。诈骗分子组成犯罪集团,形成黑色产业链,各环节分工明确,流程化完成诈骗行为,且跨地区甚至跨境犯罪特点特出,导致犯罪的隐蔽性增强,犯罪成本降低,犯罪得逞次数增多,涉及被害人和犯罪金额增多。
建议加强刑行衔接,切断养老诈骗犯罪的黑色链条
养老诈骗不仅直接给老年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可能进一步引发次生危害后果,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甚至引起社会风险。
北京二中院建议,司法机关在依法从严打击养老诈骗犯罪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诈骗上下游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刑行衔接,切断养老诈骗犯罪的黑色链条,实现源头治理。
加强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加大刑罚力度、适用从业禁止等方式形成有力震慑、加强预防效果,对审理诈骗犯罪过程中发现的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及个人信息保护中存在的漏洞和风险,通过转递案件线索、发送司法建议等方式,实现犯罪溯源。
严厉打击非法开办贩卖电话卡、银行卡犯罪和帮助犯罪分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犯罪行为,通过下游犯罪的资金流向及时发现处置财产线索,扣押涉案相关财物,阻断诈骗资金的转移和处置,加大追赃挽损力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养生问题,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面对高息回报投资项目,要注意甄别诈骗分子的虚假包装手段,尤其是对于“以房养老”项目,要认真核实对方资质,通过权威途径确认是否是国家允许从事“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的机构;接到陌生电话和短信,不要透露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不要向陌生账户转账。
-
上一篇:安宁社保“长护险”和适老化改造